筑牢脱贫攻坚“最后一道防线”

陕西构建综合性兜底保障体系

发布于:2020-03-13 08:05   来源:陕西日报   

  对全省18.34万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逐户逐人进行全覆盖摸排;计划下拨中省困难群众补助资金62亿元,保障好全省85.7万农村低保对象、12.3万农村特困供养人员等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重点关注66.04万已脱贫兜底保障对象基本生活,精准落实落细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政策;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一系列的利好政策,来自我省日前出台的《关于构建综合性兜底保障体系筑牢脱贫攻坚“最后一道防线”的实施方案》。

  记者3月9日从省民政厅获悉:我省将建立健全综合性兜底保障制度体系,为2020年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我省民政领域将从八个方面重点推进:强化剩余贫困人口兜底保障、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做好防返贫兜底保障工作、加大特殊群体关爱帮扶力度、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强化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凝聚慈善力量助力脱贫攻坚、支持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对全省18.34万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逐户逐人进行全覆盖摸排,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计划下拨中省困难群众补助资金62亿元,保障好全省85.7万农村低保对象、12.3万农村特困供养人员等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重点关注66.04万已脱贫兜底保障对象基本生活,精准落实落细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政策,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及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切实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兜底保障工作。对一般农户中处于贫困边缘的人口和已脱贫但仍有返贫风险的监测人口,建立监测预警信息台账,实施动态管理,及时给予救助。

  计划下拨省级补贴资金4.9亿元,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发放“两项补贴”,做到“应补尽补”;计划安排福彩公益金650万元,实施“福康工程”和“民康计划”,为贫困残疾人配置康复辅助器具。计划下拨资金1.1亿元,建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标准与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衔接机制;计划安排1850万元实施“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和“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扩大助医助学范围。计划下拨资金1.2亿元,资助新建农村互助幸福院1500个,覆盖全省80%以上的行政村,为农村留守老年人提供餐饮、临休等服务。制定出台加强农村留守妇女关爱服务的政策措施,提升关爱服务能力。

  指导贫困地区做好村(居)换届选举研判工作,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计划下拨省级资金4500万元,资助建设300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覆盖40%以上的行政村。加强移民搬迁社区自治建设,增强移民搬迁群众的归属感和融入度。

  积极动员、引导有条件的社会组织通过消费扶贫、产业扶贫、技术扶贫、医疗扶贫、教育扶贫、电商扶贫、扶志扶智等形式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深化苏陕社会组织扶贫协作,推进第三批20个签约项目全面落地。此外,搭建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的平台,形成对特殊困难群众的帮扶合力。推动农村爱心超市规范发展,开展慈善示范社区(村)创建工作和农村社会工作及志愿服务。

  强化制度建设,健全完善综合性兜底保障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九项内容:坚持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临时救助制度、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制度、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保障制度、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残疾人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和灾害救助制度以及就业促进制度。优化“分类施保”政策,落实12个月至18个月的“渐退帮扶”政策。建立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监督、评估和考核体系。实施贫困地区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机构服务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完善临时救助分类分档救助办法,健全完善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储备金制度,合理提高审批额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台账和定期探访制度。研究制定对恶意弃养的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实施失信联合惩戒措施。全面落实农村留守老年人定期探访制度,每季度开展探访不少于一次。推动建设县级失能照护机构、乡镇养老综合服务中心、村级互助养老服务设施相衔接的农村养老服务网络。

  健全“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救助寻亲网”运行管理机制,大力推广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加大“互联网+救助寻亲”工作力度。建立健全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体系,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工作。加强与卫健、医保等部门信息共享,健全面向困难群众的医疗保障“一站式”结算模式,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服务+政府医疗救助+社会组织医疗帮扶”工作流程,有效解决困难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会同应急管理部门做好社会救助与受灾人员应急救助、过渡期生活救助、冬春救助等政策的衔接,保障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防止因灾致贫返贫。强化与人社部门协作,通过技能培训,优先推荐救助对象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员上岗就业。同时,坚持统筹兼顾,着力构建精准救助长效工作机制保障兜底措施。(陕西日报记者 喜顺


责任编辑:孟云